古人游学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(3)

2017年6月23日23:53:57 发表评论

  私学在宋代较为活跃。宋代私学教育具有更大的适应性,可以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设,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。这一百花盛开的局面,特别适合于游学这种教学形式,这也是私学教育在当朝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。宋代私学包括私塾、义学、学塾、村塾、冬学、书院等各种学校,其流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。在两宋,特别以私人创办为主的书院为盛,其数量之多,远非汉唐五代可比。虽然私学规模较官学为小,但因私学收费低廉,所以受贫寒士子青睐,更受各方游学之士欢迎。宋代许多布衣寒门出身的名臣,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,在其青少年时期就曾有过游学于私塾读书的经历。宋代私学兴盛,私学的开办条件简单,因陋就简,主要靠主讲教师的声望作号召,他们或因不愿入仕,或因在家侍奉老人,或因退休还乡,或因四方游历讲学,或因官职升迁,慕名登门造访的游学之士络绎不绝。

  宋代文人学子向往游学,其实还有可做不可言、可意会不可挑明的潜规则在里面。通过学习知识,为以后做官显达创造条件。宋代各地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,京城和江南地区的教育程度远高于其它地区,所以各个学生都愿意游学于教育发达地区,学到在乡间僻壤学不到的知识,结识一些原本见不到的名师硕儒,为以后的援引提携创造有利条件。因此,京都及江南一带,成为众多游学之士汇聚的中心,官学和民间私学的游学都普遍流行。

  宋儒读书,多以功名利禄为先念,很多人为了得到出仕的机会,游历天下,结交权贵,形成了大规模的游学之风,这种风气对游学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求知与求仕的动机一样,是儒士希望通过游学改变自身的处境,反映了儒士们对生活、理想的追求。